![]()
你知道吗?在宝宝开口叫“爸爸”“妈妈”之前,他们其实一直在用一种更古老的方式和我们交流——那就是“眼神”。


这种能力,有一个专业的名字——“共同注意”。它是我们所有社交能力的基石。
然而,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,正是这种眼神的“一来一回”,可能隐藏着识别孤独症(自闭症)的最早期线索。

01
科学家如何“读懂”婴儿的眼神?



为了揭开婴儿眼神的秘密,一支瑞典的科学家团队请来了一百多位小“嘉宾”,在他们10个月到18个月大时,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观察。
他们使用了一台叫做 “眼动仪” 的神奇设备。这台机器就像一个无声的“读心者”,它能以每秒120次的速度,精准捕捉宝宝眼球最细微的运动,看清楚他们究竟在看哪里,看了多久。
02
最关键的发现:10个月时的一个眼神差异



研究发现,所有宝宝都会用眼神交流,但方式却有所不同。
其中最关键的信号出现在宝宝10个月大的时候:
大多数宝宝:会频繁地、主动地用眼神和动作“发起对话”,比如指着一个新奇的东西,然后回头看看你,仿佛在说:“妈妈快看!这个好有趣!”
后来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宝宝:这种主动发起的眼神交流明显要少很多。他们不太会主动引导大人的注意力去关注自己发现的有趣事物。
也就是说,当别的宝宝已经开始用眼神和我们“你一言我一语”地交流时,有些宝宝却显得有些“安静”。这种差异在10个月大时就已经显现,并且会随着成长越来越明显。
03
这个发现对我们意味着什么?



1.提供了一个“早期信号”:这并不意味着不会主动发起共同注意的宝宝就一定是孤独症。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温和而重要的观察视角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持续的困难,可以更早地寻求专业人士的评估。
2.指明了干预的方向: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孩子会不会说话。但这个研究告诉我们,在说话之前,眼神的“对话”是更基础的社交能力。因此,早期的干预完全可以融入生活,比如多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游戏,有意识地引导他去看我们正在看的东西,鼓励和等待他发起一次眼神的交流。
给爸爸妈妈的话


科学的意义,不在于制造焦虑,而在于赋予我们更早读懂孩子的能力,用爱与理解,为他们铺就一条更平坦的成长之路。
本文编译自权威科学期刊《Biological Psychiatry》的相关研究,旨在传播科学知识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。如有疑虑,请咨询专业医生。